小隋说画丨从插画争议到美育创作

时间:2022-10-30 21:17:26       来源:北京商报
针对人教版教材插画引起的社会争议,教育部发布公告,要求出版社进行整改,追责问责。作为美育的一种艺术形式,教材插画与学校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其所呈现出的审美取向,不仅是创作者的个体化行为,还具有受众群体的社会性及所延伸出的文化性特点。插画争议现象体现了个人、家庭及公众对当代美育艺术的关注与需求。

美育是经济生活在得到充分满足后的必然结果。它内容广泛,从专业领域的美术、音乐、电影、舞蹈、戏剧,再到日常生活的服饰、家具、建筑、饮食,均应属于美育范畴。美育有学校美育与社会美育的区分。前者主要是借助学校的教学和相关的艺术课程来完成;后者主要通过对美术馆、博物馆、音乐馆、影剧院等公众空间高水准艺术作品的品鉴,获得美育的熏陶。

图片来源:记者拍摄

美育的核心在于作品。具有美育价值的作品在艺术形式、内容上必须是积极健康的,尤其是关于青少年的美育作品,显得更加重要。从创作的角度来看,艺术具有专业性、严谨性和设计性的特点。一件好的美育艺术作品必然是创作者精心构思的结果,要有形、有神、有韵,有其真、善、美的艺术表现。因此,创作者作品中每一笔想要塑造什么样的形象,每一个局部想要表现怎样的故事情节,都是有出处、有源头的。高水准的绘画师不会对一件作品随意下笔,进而产生不良的画面效果。

教材插画饱受争议正是源于作品出现了不美、不雅的问题,诸如在人物形象设计、细节处理、画境设置过于随意,缺少艺术的严谨,有些场景甚至透露出低俗的观感,不仅没有考虑到学校教学的严肃性,更没有体现出国人正统的审美需求。由于青少年正处于学习关键阶段,对事物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模仿能力。教学中的艺术形象元素,会无形的影响到学生审美的感觉培养和艺术实践,而画面所描述的不雅人物情境、不雅动态细节,也可能会影响学生产生不良的行为。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学生涉及到千千万万的家庭。面对有争议的作品出现在教材中,出于对孩子的保护,家长必然对插画师的创作及相关的审定工作产生质疑。

美育目的在于提升美学修养,增强文化认同。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于创作者而言;二是于观者而言。创作者负责美育作品的构思及完成,处于主要的地位。观者是美育作品的欣赏者,处于次要地位。一方面,创作者创作怎样风格的作品,便会产生怎样的美育导向,观者就会获得相应的美育效果。另一方面,观者除了欣赏艺术,还常常兼论人品,即在品评一个人的艺术时,往往还要看创作者的品性如何。因此,观者对美育的鉴赏,不仅对作品的欣赏,而且还包括了对人的品评。只有那些德艺双修、具有君子气度的艺术家之作,观者才能由内而外获得美的熏陶与艺术修养的提升。

纵观中国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无不呈现了创作者德与艺的修养体验,这在中国的“文人画”中表现的最为充分。文人是中国社会的精英群体,集学问、涵养、品德于一身,以修身、齐家、治国为人生的追求。他们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中国文化有着极大地认同,并以所学来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真正的中国文人是中国君子文化的优秀代表,而脱胎于文人群体的文人画,是借助山水、花鸟、木石、人物等,以抒发“性灵”或个人抱负,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境界提升。可以说,文人在艺术上的追求与本身的人生追求是一致的。因此,文人画具有很鲜明的民族性、文化性特点,并在用线、用色、人物形象设计等方面形成了符合中国人审美的独有标准。这些标准早已融入到了中国青少年美育艺术创作中,并产生了一批优秀文人气质的艺术作品,其中以著名画家张光宇设计的《大闹天宫》最具代表性。他吸收中国京剧脸谱、民间泥人、年画、剪纸的艺术特点,所设计出的美猴王艺术形象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动画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像这样气息高雅的作品是中国式的、是民族式的,在培养青少年艺术审美与增强文化认同上有着最好的美育效果。

归根结底,无论艺术还是美育,都离不开严谨、细致、儒雅、担当的君子情怀。画家所创作的每一幅成功的作品、每一个成熟的艺术形象背后,既有高超的艺术技法,更有良好的人格修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美育艺术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不仅是单纯的艺术创作,还有以艺化人的社会责任担当。因此,创作者应常存“以人之子,思我之子”、“以我之所求,想人之所求”的君子心态,去做好美育的艺术创作。

人才是国之根本,教育是国之大计。艺无小事,在培养孩子事情上更无小事。孔子云:“汝为君子儒,不为小人儒”。作为文化人的一种职业,美育艺术创作者也要“多为君子艺、不做小人”,用艺术呈现中国当代儒人的君子格局、君子风范、君子情怀,以君子之心为中国艺术的发展、为中国美育艺术的进步助力。

 隋永刚(作者为《北京商报·典藏艺术周刊》主编)

关键词:

频道推荐